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考研有年龄限制吗40岁还可以考研吗  > 四十不惑?她拒绝躺平、考研上北大,用实力甩开了年龄焦虑

四十不惑?她拒绝躺平、考研上北大,用实力甩开了年龄焦虑

快节奏时代里,大家经常陷入年龄焦虑之中:

“28岁还没对象,我这辈子大概注定孤独终老。”

“都说30而立,但我还没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。”

“人到中年,万一被裁员,找不到工作怎么办?”

年龄就像巨大的笼子将我们困住,难以挣脱;很多人因为这些迷茫与不自信,变得踌躇不前,错失改变命运的机遇。

那么,你有过年龄焦虑吗?我们又该如何与之对抗呢?

01

年龄是数字,不是限制

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“社会时钟”,通俗来说,就是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。

上学、恋爱、工作、结婚、生子、退休……年龄犹如一把标尺,到了对应的时间就应该把这个阶段的任务通通完成。

指针一旦偏离了预定轨道,周围人评头论足的声音会立刻将自己淹没,仿佛成了社会的另类。

▲ 敏敏的松弛感

在硕士毕业14年后,再次考研上北大的微博博主@敏敏在小森林,从小到大都是传说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:

高考进入了理想的中国传媒大学,是文艺编导专业在甘肃省招的唯一考生;

22岁本科毕业的她决定考研,在母校度过了充实的研究生生涯;

步入社会,她成为时尚杂志的广告销售,实现经济独立;

结婚生子之后,她选择辞职创业,以获得自由时间,与事业上的更高追求;

直到创业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,她回归职场,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。

回顾39岁以前的经历,敏敏一直按照世俗标准下的社会时钟推进人生剧本,而当生活趋于稳定,步调也慢了下来,她逐渐产生了关于年龄的困惑。

“小时候,我曾幻想过自己的20+,30+是什么样子的,而40+的世界是一片空白。如今已经站在四十不惑的分叉路上,还要跟随既定路线走吗?”

▲ 职场精英的一面

带着这样的疑问,她在翻阅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时,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起来,希望能够更加系统专业地学习,而非停留在畅销书与线上课程。

直到某天,“再考一次研,再读一个专业”的想法突然蹦了出来,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,但似乎又没那么遥不可及。

“人近中年,大部分人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,尽量维持以前的事业轨迹、生活状态。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,从头开始去做一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,是怎样的体验。”

▲ 部分专业书籍

在她看来,人生是长跑,而非百米冲刺。

如果我们总在社会时钟的催促下拼命追赶,与周围人进行攀比,就注定与焦虑同行。

实际上,只需要根据自己的节奏迈出脚步,无论是三十岁不结婚,还是四十岁去读研,没有对错可言。

前进、停下、或反方向换一条路线,年龄从来不是限制。

02

年龄是积累,不是缺失

到了一定年纪后,我们总是习惯于形容自己“老了一岁”。

而害怕衰老的本质,其实是担心失去。

比如身体所发生的明显变化:皮肤逐渐失去弹性,熬一次夜需要休息三天才能恢复,抵抗力也在慢慢下降……如此真实可感,让人猝不及防。

与17年前的考研经历相比,敏敏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记忆力远不如年轻时期。

以前似乎看了、背了就记住了,现在则需要花费很多努力去对抗记忆衰退,不断重复和巩固,连睡前都要一遍遍背诵知识点。

▲ 密密麻麻的笔记

不过,当敏敏把年龄视角切换为“成长一岁”时,反而发现时间是个好东西,可以带给我们更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心智。

“拼不过知识点的准确度,就拼策略。”
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的理解力越来越强。她试着通过经验判断考点,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选择性的复习;答题的时候多多举例,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心理学相

相关推荐: